2024-08-23

從感官理解自己:情緒與味道的共鳴

何仲薇

文|何仲薇 臨床心理師
圖|Andi Tanndy


你注意過自己和味道的關係嗎?
你對甚麼味道最為敏感?
你最容易忽略甚麼味道?
當仔細觀察我們與味道的關係,會發現,內在情緒和味道是很像的事情。
在這裡,我想邀請你,藉由重新品味過去從味道獲得的那些經驗,來勾勒並認識內在情緒的樣貌。


情緒和味道一樣,都有輕微或強烈、豐富或單一、清晰或模糊,並且每個人對味道的敏感度有所不同。


有些人對特定的味道極為敏銳,只要一點點,就能感知得到。而另外一些人可能體驗過對味道極為鈍化的狀態,像是在確診新冠後,出現嗅覺喪失的症狀,難以聞到氣味,而需要更依賴其他感官生活。
情緒也是。 


有些人對特定情緒的感知力特別強、敏銳度極高,比如艾倫(Elaine N. Aron)博士稱為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ople)的人便是如此。這樣的特質,更能體察人際互動中對方的需求、解析訊息更細膩/深入,但若不擅於處理感受到的這些情緒,也可能苦於社交壓力、情緒問題。相反的,另一種心理狀態,是稱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的防衛機制,是指人們將較強烈、痛苦的情感屏蔽,轉以冷靜、理性分析的方式來接觸環境的過程。比如,通過強調是因為兩人距離太遠、價值觀不同等客觀因素造成分手,而忽略或關閉失望、悲傷的情緒感受。


情緒和味道一樣,我們的偏好與處理方式,會建構個人生活的風格。

某些特定的味道,也許對你而言更為熟悉、喜歡或討厭,我們會由此來決定食物的偏好,並且養成飲食的習慣。

情緒也是。


某些特定的情緒,在你的生命歷程裡,也許更容易接觸/經驗、更為有感或更想逃開。人們對情緒的反應慣性,會影響我們對待自己的方法,也會由此建造屬於你的行事節奏、人際互動模式,比如,總是用過度努力地工作、完成目標,來逃開覺得自己不足的羞愧感,又或者,在人際相處上,感到憤怒但又害怕衝突,於是更常以沉默不回應、拒絕與對方聯繫等消極的方式表現出來。 


情緒和味道一樣,都需要在經驗和學習之後,才能夠認識、熟悉並懂得。


我們沒辦法辨認沒有遇過的味道,直到接觸之後,專注地分辨,才能學習原來那是所謂檸檬、薰衣草、奶奶的毛衣等味道,或者更細膩地,開始有辦法去區分,同為薰衣草的穗花薰衣草和醒目薰衣草之間的味道其實並不相同,前者有更多的樟腦涼味,後者有更多花的濃郁和甜味。味道是這樣,在一次次地接觸過之後,更認識、更熟悉。
情緒也是。


情緒帶來的身與心的變化,是一種訊號,我們需要刻意地覺察、體驗這些訊號,並學著由這個樣貌,分辨經驗到的情緒叫甚麼名字。知道是甚麼樣的外在情境、內在的評價/想像、關注的焦點容易誘發這種情緒,知道這種情緒怎麼被表達、需要些甚麼。在一次次地經驗後,更認得並懂得。


但凡存在的,對生存都有重要的功能—情緒和味道一樣,是生存的珍貴資源。


喜歡香氣,卻不能因此忽略臭氣。嗆鼻的味道能夠幫助我們確認是否有東西燒焦、食物腐壞或有毒,以此來引導我們做出讓自己安全的行動。
情緒亦是。


擁有喜悅、平靜、滿足和希望感很棒,但容易想讓人排拒的感受,像是憤怒、失落、焦慮或罪惡感,也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情緒,是一種好需要被看見、釐清楚,確認為何而來,再好好回應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