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拒學系列】連結開放心態的順勢而為精神

王佑筠

文:王佑筠臨床心理師

 

「人口高齡化與未婚化、就業環境嚴苛、社會安全網不甚完備、『成年兒童』日益劇增、親子關係沒有終點……多重因素造成『7040問題』『8050問題』浮上檯面──七、八十歲的年邁父母與四、五十歲無業或繭居的子女同住,導致家境貧困,與外界失去連結。2019年,日本發生一起震撼社會的弒親悲劇──七十多歲的前外交高官忍痛殺死四十多歲的繭居兒子。正當輿論圍繞在繭居族、啃老族等各種標籤,對當事人議論紛紛時,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個家庭會陷入如此孤立無援,甚至走上絕路的地步呢?」。這是「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作者川本稔所拋出的沉重議題。在這起社會案件中,有兩個待關注的現象,一個現象是這位前外交高官會定期向主治醫師回報兒子的狀況並協助拿藥,可能兒子並無法在家人的勸說下穩定配合醫療,且兒子也常對家人有語言、肢體暴力,這也顯示親子間的連結較薄弱。另一個議題是這位前外交高官並沒有尋求社福單位的協助,這則顯示了這個家庭向外尋求支援的困難。

 

我在「擾動拒學僵局的喚醒式溝通」提到日本已經在關注「繭居族並非毫無前兆,初期最明顯的警訊,就是拒絕上學」,也提到我思考的是,知道孩子可能是懼學或拒學,相關的原因,以及身心反應,接下來呢?接下來是「與孩子建立連結,有效傳達你的理解,並向外尋求支援」。當你和孩子有連結,你說的話他們會聽,你找的資源他們願意用,你可能有機會帶他們出門或參與一些活動,停滯的狀態就有可能前進。

 

「艾瑞克森催眠心理治療取向」的「喚醒式溝通」,相當有助於「與孩子建立連結,有效傳達你的理解」,但為什麼親子間建立連結之後,仍然有可能在向外尋求支援遇到阻礙?

 

向我諮詢的家長們,曾分享一些求助前共同的心聲。有一個很主要的心聲是「我才是最理解孩子的人,我已經嘗試過很多方法」。而在這個心聲的背後,其實是很大的恐懼「會不會我一點也不理解孩子?會不會我試的方法都是錯誤的?我會不會是一個不及格的家長?」。這樣的恐懼迫使家長在跨出求助的那一步之前,一再的延遲與等待。

 

而這個社會的家醜不外揚,更可能使得家長選擇隱瞞家庭正面臨的困境。川本稔提到的許多案例中,家人自責的心情可能影響後續協助整個家庭與外界資源之間的連結。自責的心情是這樣開始的「『是不是我這個爸爸(媽媽)哪裡沒做好?』這種想法推動家長『這時候更應該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開始反省自己過去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不夠關心孩子,更是想盡辦法重新建立圓滿的家庭。然而實際上,父母愈是擺出『好爸媽』的態度守護子女,孩子可能愈是覺得家裡待不下去。單憑家人支援,反而可能錯失藉由與社會接觸而邁向自立的多條道路」。

 

因此,當家長試著理解孩子,與孩子之間建立連結,但孩子仍然沒有走出家門、沒有邁向學校或學習、沒有培養自力自強的能力時,這些恐懼的心聲與自責的心情,可能成為束縛家長未能及時向外求助的緊箍咒。

 

這些因為恐懼沒有幫助到孩子,或是想要盡全力靠一己之力幫助孩子的家長,可能就深陷在一種稱做「封閉心態」中。

 

成功心態:改變心態,造就不一樣的人生」的作者萊恩.高佛森認為「我們的心態介於正向與負向之間。在封閉與開放心態的光譜上,負向那端是封閉心態,正向那端是開放心態,大家的心態都落在這條光譜上的某處。人的心態自然容易受恐懼所驅使。以下三種恐懼,常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只求自保的封閉心態。(1)害怕別人認為自己有錯。(2)害怕自己無法取得掌控權。(3)害怕未知」。

 

因此,要能帶來改變,關鍵在於心態的轉變。那麼,要如何培養開放心態?

 

萊恩.高佛森在「成功心態」中分享了六個方法,其中之一是「冥想」。正念冥想可透過神經可塑性使大腦產生實質的變化,已經獲得許多的研究證實。或者是「改變自我對話」,可以告訴自己「我無法看見所有的面向」、「我可能懂很多,但不懂的事情也很多」。其他方法像是「改變水缸大小」、「有效管理時間」、「透過別人認識自己」、「汲取關於開放心態的知識」,書中有更詳盡的說明。

 

曾經聽過一句非洲諺語:「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之力。」上個世代的父母常分享,他們小的時候,跟左鄰右舍都往來的很頻繁。除了小朋友們常玩在一起,偶爾也會去隔壁借醋借蒜頭,順便吃個飯再回家,大人們在社區自主輪班夜間巡邏,生病了也是互相照顧…。在過去的社會,生一個小孩,大約需要2~4人一起養大,需要幫忙的時候人人都可以伸出援手。這也符合「艾瑞克森催眠心理治療取向」的「順勢而為(utilization)」,運用順勢而為的精神,能使任何事物皆可被運用,任何體驗皆可被引發,任何人都能成為幫手。向外尋求支援是一件好事,更會盡可能善用所有的資源。

 

我們在與每一個家庭共同合作的過程中,也陪伴著家長學習運用艾瑞克森催眠心理治療取向的喚醒式溝通,更加的理解孩子、與孩子建立連結。同時,也運用順勢而為的精神,一起檢視目前已經運用那些資源,如何重新看待這些資源,並讓這些資源可以進入家庭系統中。舉例來說,也許孩子在班級上課時會突然感到恐懼,這時如果有輔導室或健康中心可以讓孩子暫時待著,孩子能感受到較多的支持。或者,孩子無法到校上課,但願意在家完成作業,這時與各科任課老師之間定期的聯繫就很重要。又或者是,孩子從拒學到準備階段性的入班,這時班上同學的反應是影響孩子成功經驗的關鍵要素之一,也有賴於導師的提早準備、預告。這些都需要家庭系統與學校系統間的合作。再來是醫療系統的介入,有些孩子面臨較強烈的情緒困擾,此時就需要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與評估用藥。此外,整合醫療資源的中繼站(例如衛生服利部桃園療養院青少年健康學園、台北榮民總醫院向日葵學園)、以及協助中輟學生的中途學校,也是重要的社會系統資源。

 

談到這裡,可以理解拒學沒有標準化的處理流程或特效藥,我們仍相信「與孩子建立連結,有效傳達你的理解,並向外尋求支援」是很重要的歷程。培養開放心態是一件具挑戰的任務,因為需要面對目前的困境並尋求改變,但可能會伴隨著許多自我懷疑的聲音與自我挫敗的想法,「自己、孩子、家庭是否真的能夠改變?」。這需要允許自己順勢而為,使大量經驗得以累積,使大腦產生變化,使找到內在潛在的豐富資源,使個人與家庭坦然面對自己的恐懼、自責、不足,並且向外尋求支援。也許拒學的孩子就像一個家庭的裂縫,恐懼與自責就像一個人內在的裂縫,加拿大歌手萊昂納德·科恩的歌詞提到「萬物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就讓我們順著這道光與世界產生連結吧!

 

延伸閱讀:

1.川北稔(2021)。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遠流出版。

2.萊恩.高佛森(2021)。成功心態:改變心態,造就不一樣的人生。天下文化出版。


王佑筠 臨床心理師|線上預約

台北初色  預約台北請點我
林口新田  預約林口請點我